陬市镇很多人也叫它陬溪,曾是沅水木材集散中心之一,加之产桂花糖出名,集镇逐年繁荣,成为仅次于县城的小镇。
湘西北地区最繁华的港口,计划经济时代,小小的陬市镇就有一个副厅级单位一一湖南沅水木材水运局。
后来,国家对公路、铁路建设的大量投入,陬市的水运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变得萧条。
现在的老人偶尔还会感叹“还有莫得沅水局诶,就只剩这个大门……”
老码头早已藏进老人的回忆中,嗲嗲奶奶都已经港不出那是个什么情景了,只有“木桥、李家洲、青石板、木排、吊脚楼”供后人联想。
老 街
作为沈从文当年走出边城途经的水滨小镇,陬市的老街曾有着像秦淮河畔一样无边的风月:男人的豪放与倦恋、女人的娇羞与多情,戏台上的粉黛、酒馆里的灯影……
记得小时候老街上还是热闹非凡的,两边都是木板房,从天天超市开始一路都是卖菜的、挑担担的米面饺儿、炸油粑粑和麻粘坨的。
往后走就是卖衣服的,每次从上街逛到下街,又从下街逛到上街,那时候街上的以纯、潮流前线、森马、美特斯邦威……生意都可好了。
现在那些服装店也都关了门,有些还没拆的招牌勾起了那段儿童时代的记忆,用嗲嗲奶奶的话来说那时候就是“一个一张单车,在街上戏出一条浪来”。
老街早已无人问津,只有些嗲嗲奶奶和几只还没有拆掉的破旧木屋砖瓦相约作伴。
更不用提街上米面饺儿的梆梆声了,麻粘坨油粑粑的摊摊也没再看到,只有老药材对面的担担饺儿晚上还营业,倒成了陬市的一块网红招牌。
有时候还能看到特地从常德、石门跑来吃这碗饺儿的,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
单说味道的话真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只是能找到小时候嗲嗲带我上街吃饺儿的那个味道,想起了小时候被嗲嗲奶奶惯着的日子。
对于大多数陬市人来说,饺儿比粉还重要,在街上碰到熟人了打招呼的方式都是“上街吃饺儿踢啊~”
茶馆
尤其是晚上,小河两岸灯火倒眏,茶馆里传出渔鼓声声,饭店里吆五喝六震得天响,戏院子门口挤满了上河佬和下河佬,米面饺儿挑子的梆梆声在街巷里穿梭回响,人们都说这里热闹得像个小南京,小河处处显露出秦淮河的风韵。
——陈建中
老街上的茶馆原是河运发达时船老板们谈生意的地方,有几分像老舍先生的《茶馆》描绘的场景,在这里喝茶,配上瓜子花生之类的小点心,到中午了还可以提供简单的饭菜。
现在水运衰弱了,茶馆也分成了两种——喝茶的、打牌的。第一种还是和老茶馆差不多,是些退了休的嗲嗲们消磨时光的地方,也是镇上消息最灵通的地方。
邻居家的嗲嗲每天喝茶回来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八卦”,上到国家大事,下到鸡毛蒜皮,这比在微博上面“吃瓜”可有意思多了。
有些嗲嗲奶奶是跑胡子的狂热爱好者,每天7点准时出门“坐席”,2角钱的跑胡子玩一天输赢10来块,跟牌友们关系可好了,谁家有点什么好东西都要带来给老伙伴们分享点。
电影院
据说陬市老电影院的前身是个衙门,坐落在镇中心,类似欧洲教堂般的建筑,纵使衰败也颇有几分美感。
记得小学的时候组织来这看爱国电影,那是人生中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当时最火的《举起手来》,看到白幕布上的投影觉得新奇有趣。
后来电影院不放电影了,白天有个小货车放着喇叭满街巡游,后面还站着一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人跳舞,说是电影院晚上有“明星”表演。
再后来电影院就成了“卖场”,各种狗皮膏药、“神医”会诊,不知道坑骗了好多嗲嗲奶奶。
现在大门紧闭如遗址般的放在镇中心的这个小角落里,透过这层玻璃仿佛还能看到它曾经的繁荣。
新陬市
80、90后的我们都不曾见闻西禅寺的晨钟、东林寺的暮鼓,不知什么时候起早上七点的“乌拉”声也没再被幻听。
今天的陬市镇褪去了“小南京”的光环,也迎来了新的生机,即将成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常德市的卫星镇。
陬市新建的千吨级码头,虽然少了些许老镇的烟火气息,却是陬市的新起点,不仅改善了常德市水路运输能力、助推航运建设,更能促进常德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柳叶大道建成通车,到常德市中心只要20来分钟,还将建立高铁货运站,发展工业化小镇。
工业园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明德制药、飞沃新能源、中宇钢构、盛顺纸业、科辉五厂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落户。
街上的路也修宽了修好了,整个街道都是干干净净。镇上各个路口均有红绿灯,车辆与行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偶尔也会说起聊起:“那时候的老街……”
陬市在每一代人的记忆中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小镇上有太多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故事。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一个崭新的陬市特色小镇即将面世
你期待吗?
欢迎留言说说你印象中的陬市是怎样的呢?
1807365639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