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一夜之间成功攀附上了皇帝,后来又单独得到皇帝好几次接见,一年当中连续四次被破格提拔。
他的策论文采很好,常常计谋诡异,外表宽容内心苛刻,很能迎合汉武帝的施政风格。其中“推恩令”堪称君臣博弈史上的杰作。
汉武帝执政后天下并不安稳,汉高祖分封的刘姓诸王世代在当地称霸逞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阴影还在,而晁错因为“削藩”的主张还搭上了性命,这个主张也很难再推行了。
正当汉武帝为此烦恼得不行的时候,主父偃献上妙招:准许各封国用他们的国土对子弟进行再次分封。
这样一来,除非藩王们搞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藩王们有限的土地就会被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子孙分割,最后变得像散沙一样微小。
这就是所谓的“推恩”:推广分封的恩情给后世子孙,听起来好像是仁政,而各藩国也会在几代人的感恩声中消失不见。
主父偃的妙计解决了汉武帝的大难题,也一下子攻克了封建政治天生就有的一个大制度难题。
此后,主父偃提出趁着茂陵完工的时候大规模移民,把天下那些豪强,和不法之徒,都迁到茂陵,从而充实京城,收到“未行杀戮之举,而祸患得以消弭。”的效果。
他又提出利用黄河的险要和水运的便利,在黄河以北设立朔方郡来抵御匈奴的计策。主父偃的一系列主意让汉武帝特别高兴,应接不暇,后来每次他上奏事情几乎都习惯性地点头同意。
班固曾经指出纵横家重视依据实际状况审慎权衡行事之策,却轻视树立德行的天生弱点,还说“待奸邪之人操持,便会居上欺诈而摈弃诚信”。
这话用在主父偃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人小心眼,外表乖巧内心嫉妒,多年被儒家圈子排斥冷落,一旦得志,就找机会报复。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儒学家董仲舒被贬的时候写了《灾异之记》,用来推究当时在高帝庙发生火灾背后的天道。主父偃竟然偷了书稿,用书中讽刺时政的理由向天子弹劾,差点要了董仲舒的命。
还是平民的时候,在各个诸侯国辗转却不被理睬的痛苦经历,让主父偃对那些藩王更是恨得厉害。
据《史记》记载,燕王刘定国因为“悖逆人伦”被定罪自杀,齐王刘次景被揭露“秽乱且乖张不正”、和他姐姐乱伦,因为害怕而自杀,这背后都有主父偃“暗中探查”的功劳。
纵横家大多出身贫寒。主父偃自己也曾痛苦地讲述自己的家史:“我从年轻时就外出求学四十多年,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兄弟不收留我,宾客也抛弃我。”
当他以钦差的身份荣耀地回到家乡出任齐相,做出了比苏秦当年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更过分的报复举动:“把兄弟和宾客都召集起来,拿出五百金分给他们,数落他们说:当初我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吃穿,宾客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当了齐相,各位有的从千里之外来迎接我。我和各位断绝关系,别再进我的门!”
这样的快意恩仇,这样的得志张狂,让同朝的大臣和各地的藩王“皆惧其口舌”,纷纷给他行贿。
对此,主父偃照单全收,还变本加厉,仗着权势做起了卖官的生意。有人指责他太蛮横了,他不但不觉得羞耻,反而还很得意,以至于喊出开头那段“倒行暴施”的狂妄话。
眼看着燕王、齐王接连中了招,退无可退的赵王奋起自卫,趁着主父偃去齐国的时候,派人悄悄进关拿着书信上访,向汉武帝揭露主父偃的老底。
历代帝王,大多不把臣子贪污腐败当作深恶痛绝的事,何况汉武帝也知道主父偃的“推恩”策略必然在各地藩王那里树敌,所以一开始对有关的弹劾并不在意。
但是对于主父偃的权力野心,汉武帝却是早就防备着,尤其对他在齐国的所作所为更是不放心。等到齐王自杀,皇上听说后非常生气,认为是主父偃胁迫齐王让他自杀的,于是把他召回交给官吏治罪。
主父偃也清楚汉武帝心里忌讳什么,在监狱里很爽快地承认了受贿的事,却坚决不敢为齐王的自杀承担责任。
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本来想教训他一下就算了,但是在朝臣公孙弘等人极力劝谏下,主父偃最终被灭了三族诛杀了。
有记载说:“主父偃正显贵受宠的时候,宾客有上千人,等到他被灭族死了,没有一个人来收尸……”靠权力编织起来的人际关系,总是充满了人情冷暖。
主父偃的死,看起来更多是因为权力争斗,跟他疯狂贪污受贿关系不太大。但是当官的人贪污受贿和贪恋权势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在很多贪官眼里,官位权势就像是树,那源源不断的钱财贿赂不过是树上的果子;他们喜欢钱,更爱能给他们带来钱的权力这棵树。在追逐权力的路上,他们常常抱怨“时间不够,路还很长”,甚至不惜倒行逆施。可不管是权力还是钱,最后都是一场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