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通常在每年6月21日前后,也是一年中日照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另外,由于夏至时节的气温高、湿度大,空气对流旺盛,极易形成雷阵雨。而这种雨通常还伴有范围小,短时雨量大的特点。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把夏至时节这种“特殊天气”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诗中这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则是将夏至时期的强降水描写的十分富有意境和美感。那么,夏至三候是哪三候,夏至三候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6月21日夏至节气,夏至三候是什么意思
夏至节气三候分别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鹿角解的意思是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蝉始鸣的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生的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代表着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夏至是如何确立的?
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早确定的两个节气。春分、秋分以及“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都是在“二至”的基础上确定的。
每年的夏季和冬季都有3个月,在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要准确划分夏至和冬至这两个时间节点,显然并非易事,但聪明的古人很早就想出了妙招。
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了推算岁时,制定历法,命令羲叔到南方一个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从北向南移动所产生的变化,结果发现“日永星火”。即当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宿出现在南方的天空时,这一天白昼最长,并由此确定这天为夏季第二个月的夏至日。
此外,帝尧又命令和叔到北方一个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的运行情况,结果发现“日短星昴”。即当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出现在北方的天空时,这一天白昼最短,从而确定这天为冬季第二个月的冬至日。
另外两个天文官羲仲及和仲,则通过同样的方法,确定了春分和秋分的日子。
立竿测影法:
太阳的影子,名为“日晷”。“土圭”,就是用以测量“日晷”的器具。古人通过直立在地上的杆子,观察阳光投射的杆影长短及移动规律,以定四时日月。经过长期观察,他们发现每年都有一天日晷达到最短,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此外每年还有一天日晷达到最长,且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正好与日晷最短那天相反。每年的夏至日和冬至日,古人就是用这种方法确定下来。
展开全文
夏至的传统活动
夏至的传统活动主要包括祭神祀祖、吃夏至面、尝夏至饼、消夏避伏、观察“立竿无影”现象等,这些习俗既有庆祝丰收的寓意,也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现代人还可结合养生、亲子互动等方式度过这一节气。
一、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祀与饮食:夏至自古是重要节日,民间会祭神祀祖以感恩丰收,并食用夏至面(如北京炸酱面、江南凉面)和夏至饼(夹菜薄饼),寓意长寿与节节高升。部分地区还有吃馄饨、粽子或染红鸡蛋的习俗。
2、消暑避伏:古代妇女互赠折扇、脂粉,皇家则用“冬藏夏用”的冰降温。现代可饮用酸梅汤、绿豆汤等,或按摩少府穴(小指尖处)清心除烦。
3、自然观察:北回归线附近可体验“立竿无影”奇观,或记录白昼时长变化(如“夏九九”歌谣)。
二、现代延伸活动
1、亲子互动:带孩子讲解夏至天文原理、三候现象(鹿角脱落、蝉鸣、半夏生),制作冰淇淋或观察日出日落。
2、养生调理:注重养心静神(避免熬夜)、饮食增酸减苦(如鸭肉、百合),或尝试滋阴药膳如地黄粥。
3、休闲娱乐:阅读夏至诗词(如韦应物、刘禹锡作品),采摘瓜果或午睡避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