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因为它真的解决了上面说的所有问题。
简单说,这不是传统的录音工具。它更像一个「从录音到内容产出」的全流程助手:你负责说话,它负责录清楚、转成文字、标出重点、整理成能用的文档,最后还能同步到你所有设备。
我用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录音是「记录的开始」,现在录音直接成了「内容的终点」。开会录完音,基本不用再花时间处理,就能直接用了。
这5个核心功能,直接让记录效率翻倍
高保真录音:再吵的环境,说话声也能「拎出来」
音质是录音的基础。以前用其他软件,在开放式办公区录音,同事说话声、键盘声全录进去了。但听脑AI有个「人声增强」功能,亲测在30人会议室、咖啡厅这种环境,录出来的声音依然清晰。
它不是单纯放大音量,而是能智能识别「人声」和「噪音」,把背景音压低,同时让人声更突出。上周我在商场见客户,旁边有人弹钢琴,录完音播放时,客户说话声清清楚楚,钢琴声几乎听不见。
设置也简单,打开App默认就是「标准模式」,环境吵的话切「高保真模式」,录音时会自动优化音质。
实时转写:说话的同时,文字已经出来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功能。以前开会录音,结束后要花1-2小时转文字。现在用听脑AI,说话的同时,iPad屏幕上就实时显示文字稿。
比如领导说「下周一把方案发给我」,话音刚落,屏幕上就显示「下周一把方案发给我」,连标点符号都自动带上了。会议结束时,完整的文字稿已经躺在App里,直接复制到Word或备忘录就能用。
我特意测试过准确率:普通普通话场景(比如开会、访谈),准确率能到95%以上;带点口音的话,大概90%左右,基本不用大改。遇到专业术语?提前在App里添加「术语库」,比如「ROI」「KPI」,转写时会自动识别,不会写成「肉爱」「开屁爱」。
智能分析:自动标出重点、待办和结论
光有文字稿还不够,关键是怎么快速找到有用信息。听脑AI的「智能分析」功能,会自动给文字稿「打标签」。
比如开会时有人说「这个项目要在10月前完成」,App会标成「待办事项」;领导说「今年销售额目标是500万」,会标成「关键数据」;最后总结的「下一步行动计划」,会直接整合成「结论摘要」。
我上周参加一个2小时的项目会,结束后AI直接生成了3条待办、2个关键数据和1段结论摘要,根本不用我自己翻文字稿找重点。以前整理这种会议纪要至少1小时,现在10分钟就能搞定。
多端云端同步:iPad录的音,手机电脑随时看
同步功能太重要了。以前在iPad上录了客户访谈,回家想用电脑整理,得先把录音文件导出来,再传到电脑上,麻烦不说,还容易丢。
听脑AI直接打通了云端。在iPad上录完音,自动同步到云端。打开手机App,或者在电脑上登录网页版,录音、文字稿、重点标签全在里面,不用手动传文件。
而且它支持「增量同步」,比如在iPad上改了文字稿,手机上打开会自动更新最新版本,不会出现两边内容不一样的情况。
专业级后续处理:直接导出能用的格式
录完、转完、分析完,最后一步是「用起来」。听脑AI支持导出多种格式,比如Word、PDF、TXT,甚至可以直接生成思维导图。
比如客户访谈的文字稿,我需要发给团队成员,直接导出Word,重点内容会自动标黄;如果是培训笔记,导出成PDF,关键数据会单独列成表格;想梳理项目流程?用「思维导图模式」,AI会按逻辑关系把内容串起来,比自己画快多了。
这3个场景,用它后效率提升最明显
场景1:工作会议记录
以前开会:带笔记本+录音笔,边听边记重点,生怕漏了啥。会后整理录音,反复听,一句句敲文字,2小时会议要花3小时处理。
现在用听脑AI:iPad往桌上一放,打开实时转写。开会时偶尔看看屏幕,确认关键信息有没有转对。结束后,AI已经标好待办、重点和结论,直接导出Word发给团队,全程不超过20分钟。
我算了下,每周4次会议,以前要花12小时整理,现在只要2小时,省出来的时间够写两篇报告了。
场景2:客户访谈整理
做客户调研时,最头疼的是访谈录音。客户说话没逻辑,东一句西一句,回头整理要反复听,才能提炼出需求点。
现在用听脑AI:访谈时开着实时转写,客户说完后,当场就能在文字稿上标重点(比如「想要更简洁的操作界面」「价格希望在200元以内」)。结束后,用「智能摘要」功能,AI会自动把客户需求、痛点、建议整合成300字的摘要,直接贴到调研报告里。
上周我做了3个客户访谈,以前要花1天整理,现在2小时就搞定了,还没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场景3:培训/讲座笔记
参加行业培训或线上讲座,内容多、节奏快,手写笔记根本跟不上。用普通录音,回头听又浪费时间。
现在用听脑AI:打开「分角色转写」(如果是多人讲座),AI会自动区分讲师和提问者的声音,文字稿里标清楚「讲师:XXX」「听众:XXX」。培训结束后,用「关键词搜索」,比如搜「私域流量」,能直接定位到讲师讲这个话题的所有内容,不用从头翻。
上个月听一个3小时的营销讲座,用听脑AI整理完笔记,比同桌手写的同学多记了20%的重点,还没错过任何案例数据。
第一次用?按这3步设置,体验直接拉满
很多人觉得智能工具复杂,其实听脑AI上手很简单,第一次用按这几步设置,效果更好:
第一步:先调教「术语库」
打开App后,点「我的」-「术语库」,把你工作中常用的专业词输进去(比如「转化率」「用户画像」「SOP」)。这样转写时就不会出错,准确率能再提5%。
第二步:根据场景选模式
开会、访谈选「多人模式」,AI会自动区分不同人的声音;自己记灵感、录复盘选「单人模式」,转写速度更快;环境吵就切「高保真模式」,安静环境用「标准模式」省电量。
第三步:设置默认导出格式
点「设置」-「导出设置」,选你常用的格式(比如我习惯选Word),再勾上「自动标黄重点内容」,导出后直接能用,不用再调格式。
真能提升效率?看这组数据
我用了两周后,特意做了个对比:
会议纪要整理时间:从平均120分钟/次,降到40分钟/次,效率提升67%;
访谈录音转写准确率:从之前用其他软件的80%,提升到95%,修改时间减少80%;
跨设备同步文件:以前平均15分钟/次(导文件+传文件),现在0分钟(自动同步);
重点信息遗漏率:从以前的15%(手动记漏),降到0%(AI自动标重点)。
最后说句大实话
现在大家工作都讲究效率,录音这种基础功能,早就该从「录下来」升级到「直接用」。
听脑AI最让我惊喜的,不是它有多少花哨功能,而是它把「录音-转写-分析-同步-导出」这一整套流程打通了。你不用再在多个软件之间切换,打开一个App,就能完成从记录到产出的全流程。
如果你也经常被录音整理、会议记录搞得头疼,真心建议试试。毕竟对打工人来说,省下来的时间,不管是多做点事,还是多休息会儿,都是赚的。
话说回来,工具的意义不就是让人少干活、多产出吗?这大概就是数智化转型最实在的样子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帮你解决问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