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从无到有,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到身家千亿的地产大亨,需要多长时间?
从一名泥瓦工到深圳地产大亨的传奇故事
深圳的地产,是潮汕人的天下,仅万科例外,潮汕帮在深圳几乎是无敌的存在。星河地产黄楚龙、合生创展朱孟依、茂业集团黄茂如、佳兆业郭英成,还有纪海光的龙光集团、姚振华的宝能等,都是来自潮汕地区。更令人称奇的是,深圳的地产圈还特别“黄”! 黄楚龙、黄世再黄茂如七兄弟、黄向墨、黄光苗、黄楚标、黄耀文、黄俊康、黄光苗、黄少钦。。。。。。真是不胜枚举,事业辉煌呀!
这个地产圈群里,星河地产老板黄楚龙,神秘且颇具传奇色彩;40年前,他还是深圳建筑工地一名“打工仔”,如今身家千亿,还有一套个性朴实的生意经。
星河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黄楚龙
过去一年,星河控股集团营业额超270亿元,目前旗下有地产、产业、置业、金融四大业务集团;由于星河未上市,有个外人比较认可的估算,该集团资产总规模超1000亿元,且黄楚龙家族持有公司大部分股权,堪称千亿身家的潮商富豪。而40年前,黄楚龙从潮汕老家来深圳创业时,起初只是一名普通建筑工人。
无论什么场合,黄楚龙均称自己是“农民”,有时也会一二句“粗口”,引入哄堂大笑。财富不以出身论高低,而是以勤劳耕耘和智慧胆识称英雄!地产圈老板中,合生创展朱孟依,被叫“朱老农”、 包工头;杨国强带着碧桂园杀出一条血路之前,是泥瓦匠;宝能姚老板,被写成“先卖油条后卖菜”。英雄不论出处,都站上同一起跑线也不现实,像“任大炮”那样刚退伍回来就升任华远建设部经理,有几个呢?
普宁东埔黄氏栋祖祠
黄楚龙,生于1959年,祖籍广东普宁市东埔村。2017年10月22日,黄楚龙的老家东埔村,举办了盛大的黄氏栋祖祠重光晋祠庆典活动,各地宗亲汇集与此祭拜先祖。东埔“黄氏栋祖祠”,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堂号“思敬堂”,就是告诫子孙要思祖敬宗。
解放初期,祠堂充公,一度荒废,这次重修复祠,整个村庄都散发出一种喜气洋洋、红红火火的气氛!东埔,古称“东埔仔”,这里制作的豆干远近有名,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二十八年,黄姓一支从福建迁此定居,慢慢形成村落。据宗谱记载,其开基祖,是从惠来盐坑迁至东埔。
在潮汕,在深圳,黄姓老板多,与潮汕人宗亲观念特别强有关,你拉上我,我帮你,大家一起出外拼搏,协同发展。另外,黄姓是潮汕三大姓之一(陈、林、黄),选择在深圳创业发展的潮汕人近400万,已是深圳目前为止最大的外来区域群体,地产界多“黄”也就不奇怪了。
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第三次恳亲大会
2年前,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第三次恳亲大会在深圳福田下沙文化广场举行,席设3200桌,赴宴人数多达32000人,确实蔚为壮观!宗亲纽带,是推动潮商家族企业成长的一大要素,也是在外立足之根基,即便彼此没有血缘关系,却“不是兄弟胜似兄弟”;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深圳地产圈黄姓老板若凑在一起开桌吃饭,恐怕得请有关部门出面维持交通秩序了。
1979年,20岁的黄楚龙离开东埔老乡,到深圳闯荡,开始了白手起家的艰辛历程。有人说,潮汕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其实,这句话的背后与他们那种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灵活变通、善于交友,以及重情重义的精神分不开的。黄楚龙初到深圳建筑施工队做工,睡过桥洞,敢闯敢干敢吃苦,已成了其财富人生的一部分。
数年后,黄楚龙从一名建筑工人、泥水工,变成施工队的包工头,又从包工头变成建筑企业老板,以做工程承包起家,一度转做贸易,后来再转入地产业。
早期在深圳投资的三资企业,4成多是潮汕人,而在房地产、建筑领域,7成多市场份额是掌握在潮汕人手中。有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最先打入深圳建筑市场的“潮阳建筑工程”,工人最多时达10万之众。以汕头人为主的“广东二建”,更是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著名的国际贸易大厦。潮商的传统地缘关系,令黄楚龙在工程承包上“如鱼得水”,老乡帮老乡嘛!
后来,黄楚龙自己也说:“我19岁就出来跑,60年代、70年代生活困难,我六姊妹,家里穷,书读得少,从小就出来打工,我就说我们出来靠朋友。”
黄楚龙在工地
黄楚龙首次创办的公司是深圳市怡和企业公司,成立于1988年,即星河地产前身。起初,成立这家公司主要是从事商贸,原属于深圳福田区沙头街道办,法人是黄楚龙,或许是主动“戴红帽”行为,旗下投资开办了“怡和商场”、“鸿运楼餐厅”、“万云商场”等分支企业。
黄楚龙涉足房地产开发,大致在1992年,到1995年,随着怡和山庄、祥和花园等多个地产项目铺开,他正式转入地产商之列。到2002年,改组深圳东山珍珠岛,第二年又收购深圳中心区福田星河COCO Park地块,星河的品牌效应基本成型,基本上奠定下在深圳地产圈的江湖地位。
另一家“黄氏家族”、茂业创始人黄茂如开创“地产+商业”模式后,获得巨大成功;有样看样,从2004年开始,黄楚龙也踏上住宅地产开发与商业地产经营结合的发展之路,并取得高速发展,并逐步将触角延伸至广州南沙、惠州淡水等珠三角区域。2009年,星河地产开始跨区域开发,以常州武进为立足地,跨入长三角。也在这一年,黄楚龙参股阳光保险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旗下深圳星河丽思卡尔顿酒店也隆重开业,脚踏保险、旅游板块。
黄楚龙与汪明荃合唱
2016年,星河控股集团正式成立,黄楚龙家族企业已是地产、金融、置业、产业多元化“四轮齐驱”。也在这一年,集团旗下物业管理公司“智善生活”、 商业管理公司“星河商置”成功挂牌新三板。去年,星河金融旗下互金平台、租赁及商业保理、地产基金四处“开花”。30载创业路,一步一脚印,黄楚龙已成千亿身家的地产大亨,还是深圳口碑最好的老板之一。
地产界最火“双子座”,不是兄弟胜兄弟
李思廉(右)、张力(左)被授予一级拿督勋衔
李思廉、张力二人,不是兄弟,亲胜兄弟,被业内称为地产界的“双子座”,两人同为富力地产创始人、联席董事长,一个在前攻,一个在后守,合作无间,连股权比例也相差不多,简直可以改写“兄弟合心,其利断金”一词,“朋友”胜过“兄弟”!
今年3月28日晚,李思廉、张力二位富力地产掌门人,在广州“2018地产大会”上,被授予“致敬地产20年风云人物”;而在去年12月,二人又一道被马来西亚授予柔佛州苏丹伊布拉欣最高贵的一级拿督勋章。
拿督是马来西亚的象征性终身荣誉,用于册封功勋卓著之人。富力地产进军海外房地产市场的首个项目,选址在马来西亚柔佛州首府新山市,系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
江苏扬州中学慕林楼
先介绍富力地产创始人、集团联席董事长兼总裁张力,他1953年出生于广州,今年65岁,不过,张力的祖籍不是广州,而是江苏扬州。(注,百度百科中标注其祖籍广州市珠江村,是错误的!)
扬州中学,是一所非常出名的百年老校,出过许多杰出的校友,包括江泽民、朱自清、胡乔木等,从这里毕业出去的中科院院士就有30位。在扬中校园里,有“胡文虎楼”、“逸夫楼”等社会捐助楼宇,还有一座大型艺术楼——“慕林楼”,就是由富力集团联席董事长张力个人出资捐建的。张力的父亲,是扬州人,是从扬州中学毕业的,“慕林楼”就是以他的父亲名义捐建的,照张力的话,多多少少有点乡土情结而已。
1973年,20岁的张力开始参加工作,起初当工人,后调入广州增城二轻局做团委副书记。1986年,他又在广州增城区花园村二轻系统一家酒店参与筹建工作,并出任总经理,不久后又被借调参与白云区政府办公楼的筹建工作。正因为这一段经历,张力接触到建筑业,才于1988年辞掉公职,下海创业。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力
张力创业的第一个身份,是装修工程的包工头。起初,做工程还一帆风顺,积蓄了一点资本,可后来想开办砖瓦厂,结果全赔进去。最穷困潦倒低谷之时,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建材供货商还上门催债,他母亲一度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接济于他。
1993年,是地产3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一条重要分水岭。早前,那些下海经商、先富起来那部分广州人,首次有了购房的冲动,房价到1992年开始升温,1993年被炒高到顶点,后来,“国16条”开了楼市调控先河,出现了海南“1993年地产大崩盘”。在泡沫即将破裂前夕,冯仑、易小迪、王功权等6位合伙人才决定“分家”,从海南撤回北京发展。当时,在海南“淘金”的地产大亨潘石屹等人,92年秋就嗅到了一股不对劲的味。
富力地产正式成立是1994年,是合资企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二位创始股东李思廉、张力,各持50%股份;后来,这一年被定为富力的创始元年,正处于广州楼市泡沫破裂的前夕。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思廉
5年的装修生意,张力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合伙人——今天的富力集团董事长李思廉。富力地产的前身——广州天力地产公司,组建时间大约在1993年左右,当时广州楼市迅速升温,各路人马争先涌入,怦然心动的张力也想搞地产,却苦于资金不足,结果与好朋友李思廉一说,两人一拍即合,各出资三百万,组建了“广州天力”。
李思廉,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57年在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大学数学系。可能攻读数学专业缘故,据说,李思廉对数字极为敏感,生意场上能很快算出利润多少。大学毕业后,先是到证券公司任职,后来转入到内地贸易,积攒了近千万港币的资本。
与张力谈合伙开地产公司,也是李思廉看到内地房地产发展的潜力。一千万的资本,在香港与“超人”李嘉诚、“四叔”李兆基等地产大鳄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在财富层级尤为分明的香港,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至多是炒炒“楼花”吧!
广州富力现代广场
佳兆业郭英成,被称为深圳地产界“旧改专家”,而富力地产的起步,也大致与广州的旧城改造同步。作为合伙人,张力在业内以敢于冒险著称,1995年买下“富力广场”那块地,可见其果敢的做事风格。当时,那块地皮原来是广州铜材厂和同济化工厂,挨着铁路,又紧靠煤厂,四处都是飞尘,很多开发商都不敢碰这块地;可后来,楼宇开盘,购房者排起长龙,很快就卖出去了,足以证明张力在拿地上有远见。
2005年,富力地产在香港上市,一举打破多项纪录,是当时在香港H股上市集资额最高的中国内地民企。上市不到一年,富力地产就被纳入恒生系列指数。
从1994年~2005年企业IPO上市,两位创始合伙人才开始梳理股权关系,而且彼此占股比例相当。平常,两人几乎“平起平坐”,即“双首长制度”,并分工明确。比如,创始之初,李思廉主要分管财务和市场营销,而张力则负责项目开发、工程管理等业务,而且彼此从不轻易干涉对方决策和决断。
李思廉在“融万并购”现场
公司“主人”、控股股东为合伙人的家族企业,在当今社会已是稀松寻常,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咸、悲欢离合、好与不好,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深刻体会到。像富力地产李思廉、张力二人那样“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相互信任、合作无间、配合默契的,并不算多,所谓“相爱容易相守难”,爱情如此,合伙经营事业亦是如此!
许多家族企业刚开始的时候,多是亲戚、朋友合伙创办。与独资相比,合伙人经营通过共同投资,在资金上有优势,另外可运用集体智慧、信息人脉等,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合伙人企业出现内斗的案例也相当多,比如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就是因利益之争而陷入困地。
合伙人决裂或“退伙”,多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上分割不好,容易产生矛盾与纷争。因此,合伙人企业的始创人,必须分清双方在股权关系、企业治理关系、以及利益分配关系上的边界,从机制入手减少分歧,营造合力打拼的制度环境。毕竟,像富力地产二位合伙人能把合作关系维持一、二十年,还能相互信赖为对手着想的,太少了,非常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