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闲暇之时人们总是能找到消磨时间的方式,根据人数大家可以开展喝酒下棋打麻将、玩手机、吹牛逼等娱乐活动,除此之外老陕还发明了一种游戏---挖坑。为此陕西电视台还专门创办了一个栏目《夺宝秦兵》。
挖坑一般是三个人玩,为了增加游戏难度也有四个人玩的。当然挖坑不是真的给每人发一把铁锨到地里去刨坑,而是一种扑克牌游戏。挖坑对场地几乎没什么要求,不要说桌子,哪怕有一块木板甚至是一个平整的地方就可以开战。
扑克去掉大小王,剩下五十二张牌每人发十六张,底牌再扣四张暗牌,谁拿红桃四谁叫牌,如果拿红桃四的人感觉自己的牌不好,或者手里的牌本身就很整齐,怕补上来的四张牌没有用,那就轮到下一个人叫牌。
叫牌分三档:烂挖---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手里的牌不好,叫不成,最后又返回到拿红桃四人的手中,老陕又称之为“弹回去”;二挖---感觉自己的牌还可以,但又不具备绝对胜利的把握,不叫吧有点可惜,叫满吧又拿不准,这种鸡肋牌只好在纠结中挖个两倍,老陕把这也叫“加一点”;直挖---就是手里令牌很多,又有完胜的信心,这时玩家会直接把四张底牌翻过来,使劲的往桌子上一摔,然后大喊一声:挖满!这一声属于心理战,既是给自己加油,也是震慑对手。摔不摔、摔得劲大劲小牌都不会变,因为我们没有赌神的技巧。
接下来的游戏当中,会形成二打一的局面,就是两个人配合着把叫牌的人打败。老陕由此给游戏起了个很形象的名称“挖坑”,意思就是两个人合伙挖个坑把对方埋了,当然埋得是牌。反之,那两人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合葬墓”。
因为牌都是在自己的手里拿着,你只能根据“合伙人”和对手的出牌判断对方手里有什么牌,你自己能先出完就出完,出不完就要破坏对手的牌型,然后再给“合伙人”递牌。这其中经常会出现判断失误,恰好你就把对手想要的牌给打了出来,老陕称此为“送牛奶”,意思就是人家想要啥你就出啥,结果让对手赢了。
按照打牌的规矩,不管谁出牌、出的什么牌,任何人脸上都不允许出现奇怪的表情,嘴里更不能嘟嘟囔囔。但是在实战中一旦出现“送牛奶”的行为,皱眉头、翻白眼、鼻子里哼哼等小动作基本都会出现在“合伙人”的脸上。假如因为“送奶”行为使对手赢了,这时两个合伙人会为此脸红名脖子粗的争辩半天。
我喜欢挖坑游戏,有两个常年固定的挖坑伙伴---同桌和咪咪。
我和同桌都是急脾气,常常会为对方出错牌而发火喊叫,奇怪的是我俩抱怨最多的对象都是咪咪。咪咪是个慢性子,不管你怎么埋怨怎么嚷嚷,他都嘿嘿的傻笑,然后说:“你厉害啥嘛,我也不知道他手里是那样的牌。”就连我老妈都说我们仨不是在打牌,而是在练习吵架,今天晚上老妈还问我:“最近咋没见你们几个打牌?看你们三个,每打完一把牌都要在那里吵半天。”
有一次把同桌气得都快跳起来了,对着咪咪大吼:“我明明要连牌,你都把他打住了,还不递连牌过来,在那里眨巴半天眼睛,结果给人家送了个牛奶,你眨巴锤子呢。”
自从我戒酒以后,他俩打牌就又多了一个坏毛病,就是边打牌边喝啤酒。咪咪出牌、反应本身就慢,再灌上两瓶马尿,那出牌简直就跟下象棋一样,打一张想半天。同桌也嫌他慢。我说你嫌他慢就让他少喝点。有几次他俩几乎是在打醉牌。搞得我都胜之不武。
不是吹牛,我和同桌、咪咪打牌的胜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五,他俩也觉得奇怪,说为啥每次都是我赢呢?即便是他们输的次数多,但他俩还是喜欢和我在一起打牌。
其实我们打牌的频率并不高,一个月也就打两三次,有时候大家一忙,一两个月都碰不了面,像这个月我就有二十多天没有“聚众赌博”了。等这阵子忙过去让我们好好地挖挖坑,再开心的吵上几架!